楚望台感怀

这是一篇高中高三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逢此金秋时节,又临楚望台,踏步此台,壮怀激烈,总不免无限感慨。台中音响里散发出一曲曲高昂的纯轻音,和着雄伟的古迹,仿佛置身当年金戈铁马之中,正是烈烈雄风犹在耳,悠悠天地来眼里。又踏步风雨长廊,霍然看到曾国藩的足迹,顿时一惊。一代鸿儒曾文正公当年来武昌巡视,留下“唯楚有材”一番感叹。且细细来,确实如此!早有词人有《虞美人》词曰“……天下人材之楚又之秦”。当时三楚,发愤图强,人材泛泛,何等风光。后秦帝国为楚人所亡,后亡明亦楚,亡清亦楚,亡民亦楚。这曾文正公哪曾料想在他镇压住太平天国起义军之后不久在他所踏足过的这个楚国重地将要引发一场惊天动地的洪流,而引启这场洪流的大多正是楚天武汉人。

回望一百多年前,起义枪声于武昌中和门打响,革命军首先取制高点楚望台。革命军中无大帅,吴兆麟临危受命。这位生于武汉的民国雄才,文韬武略,指挥若定。楚望台上炮声急,一夜城头易大旗。

当十八星旗带着美好的宗旨用无数鲜血插满武昌城头,又插满武汉,又遍布全国,这本是多么令人震奋的事,无奈总有奸人谋私利而毁大义,视生民如草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吴兆麟悲痛欲绝,放着高官不做,放着厚奉不受,毅然请辞归田。归田后,仍然不忘民生,大力组织人民兴修水利。于湖北樊口筑就两座大堤,并立碑以“民信”、“民生”分别命名。听闻这“民信”、“民生”两座大堤仍然巍屹至今,由此可见一斑。

“唯楚有材”,曾文正公的这一番感叹一直回荡。想想当年的那些人材当真是个个有才。联系楚望山、黄鹄山,在诗碑上,那彭刘杨三烈士的诗,黄兴的诗,吴兆麟的诗,当真是一个不比一个逊色,一个一个都是气魄。

在风雨长廊里,脑海里又浮现孙中山临武昌拜见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一幕。这张之洞一代大儒也深知孙中山的来意,特写一联文来传意拒绝接见。张之洞何等饱学,孙中山亦不逊色,特回一联。张之洞看后即刻回心转意,十分爱其才气。二人见后,畅谈甚欢。

想到孙中山亦不免无限怅然。不知是该笑他太天真呢还是要赞他有情怀呢?在非教材的史料上看到这位饱学之士在革命之时就已经有著作《建国大纲》、《建国方略》,听闻里面非常科学系统地提到了革命成功后要如何发展国家、如何发展民生、如何建设铁路……最关键的也是最令常人不敢相信的是,他在他的作品里、在革命时就多次提到革命成功后他愿意让出总统位置,只要有能人能秉共和,按《建国方略》去实施,他便可安心做一平头百姓。在他的哲学作品中,民生、民权、民族,这些词是多么显眼。也许很多人笑他让位袁世凯的天真,可是更应该想到的是他的情怀、他的气魄。试问自古以来有哪一个革命家纯粹为公而不怀私心呢?想到孙中山就联想到了宋代哲学家张载的那四句非常有气魄的话,感觉把这四句话用在孙中山身上亦不为过。

而今百年过去了,那些气魄、那些情怀,俱不在矣!自五四运动之后,粘得那些气魄、那些情怀的文字,再难觅矣!那个赵宋之世的风骨盛况,俱往矣!空留追感。普看今日,一派喧嚣,满目繁华,可这喧嚣繁华的背后,又藏着多少的艰辛啊!不管庙堂如何更替,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生民永是艰难,哀生民之多艰!故而那个赵宋之世总是令人惋惜,那些仁人悲悯大公,那些志士慨然大义,总是让人追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