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做漏网之鱼

这是一篇作文范文1000字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雨果曾说:“印刷术杀死了建筑。”未曾经历中世纪的我们,却陷入了生活被网络“杀死”的境地。

确实,在这样一个社交软件代替了舒心,视频通话排挤着火车的年代,人们对自己的一分一秒都愈加地“珍惜”了起来。因之,人们产生了错觉——多进程、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必为主流。

诚然,在祖尔特等人的伟大成功后,这一切变得可行。看会书,做个饭,购个物,在网络的帮助下,这一切的切换畅通无阻。由于人们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一天的工作量看似翻了几番,人们必然会奔涌向这样新的生活方式。

然而,为何现代中国少有文学上的巨人?为何科学界再无爱因斯坦?碎片化方式似乎加快了人们的进程。却为何没有加快历史的进程?无他,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被碎片化。诚然,碎片化方式对于大部分物质生活都有极大的好处,剩余时间的利用确实可以堆积成山。然而,一切的思索、机缘、精研却不可简单地套用。

英国诗人华斯在思考时被友人的叩门所打断,陀氏不经历漫长的死刑等待或许无日后之成就。精神与思维的蜕变需要的是连续时间的堆积,而不是如碎片化时间简单的相加,那样的量变无法引起质变。

可怕的是,如今的人们,似乎更愿意主动地沉浸在这样的狂欢之中。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新生活方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可我们是否能清晰地意识到这种生活方式的非必要性。余光中开玩笑时称自己和余秋雨为两条漏网之鱼。不止是他们,许多老一辈的有识之士大多还沉浸在自己的领域为之奋斗一生,令人钦佩。而余秋雨还承认,如果大家都不上网,那么他会上网。由此可见,网络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我想说的是:不碎不惧,可否之间?大多数的时间我们应当且最好借助科技的帮助,而我们的灵魂、精神却会在这样无趣的快节奏生活中疲惫不堪,我们需要“发呆”来抚慰,来滋养我们的内心。

我猜不是没有人明白其中弊端,然而,一种社会的生活习惯最终会形成文化,虽然如今它还远未成为文化传统,但近十年来的风向却难以改变。而从主观上,如今全世界的人都逐渐缺失着一种信仰,这是人们难以从碎片化生活分神出来的一大原因。人们没有能静下心全身心投入进去的事,或是责任,或是某领域的追求。一旦缺少这样的信仰,人们便转而投向电子,进而重复恶性循环。

我们应当清楚,跟随时代大势是多数人的必然,一两条漏网之鱼毕竟是不凡的龙鲤。不过,在享受碎片化的过程中,我们大可跳出渔网,做一时漏网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