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住“博物馆”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高尔基说:“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老人如博物馆历沧桑而底蕴深厚,但是,却有许多老人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望着本本“藏书”如落红“花谢花飞飞满天”而挽不住,于另一人生之境中迷惘,也引起种种关于孝的深思……
这种病对一些老人也许是一种解脱,他们无须为复杂的社会,生活费心,看水流云在,庭前花落;这种病对一些老人也许是一种灾难,忘记事物,忘记生活,被儿女嫌弃而“丢置”于养老院无人问津,看“落叶聚还散,寒鸦息复惊”。眼前景物不同皆因不同心境入景,而心境不同则因对待不同。半杯水是半空抑或半满完全取决于如何看待,一种疾病的降临是福是祸也是如此。转变心态与方法,或许我们反而能更好地尽孝,扶住“博物馆”。
扶住“博物馆”,首先,要求我们真正了解这种病。与电影《返老还童》中主人公神奇的经历类似,得这种病的老人一些方面就如同小孩。但截然相反的是,他们改变的并非外表,而是内心。仿佛躲进自己的童话世界中不愿出来,他们记不住很多现实的事物,只因他们在梦幻中畅游。康德曾说:“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那么,希望他们明媚地微笑不再寂寞,我们不妨也试着钻入他们的世界中,听他们的夜曲,感受他们感受的,回忆的。这种内心的纯净与童真,也恰恰是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最需要的。另外,因大脑的衰竭,他们也许抓不住一些具体而琐碎的细节,守着的,都是最浓,最醇的情。就像《归来》中日日去接数年牵挂的丈夫的老人,以及病后守着那个保佑儿子的铁匣子的母亲,他们的生活简单化,情感纯粹地表达,幸福,且动人。
扶住“博物馆”,我们需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尊重他们。不断有新闻报道有子女或护工打骂甚至虐待老人,真可谓增强了人们的忧患意识,推到了养老保险等产业的繁荣。“父母之恩,云何可报?慈若河海,孝若涓尘”,疯子都会将孩子护在自己的怀抱中,何况他们?难道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注定不对等?即使他们看起来对外界无动于衷,也会察觉别人的态度,从而影响对自己价值的判断。曾有一个村庄中就因为子女普遍对老人不够尊重,使老人们怕成为负担并且无人埋葬,自己买好棺材等东西后自杀。而村中却早已习以为常,无人奇怪,无人追究,给了自杀的老人们一片“宁静”。阿尔茨海默病则会增强老人们的这种绝望无助,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尊重而肯定。父母就是用来“百度”的,遇到一些问题时,不妨试着问问他们,也许会收获一些意想不到的乐趣,绚烂共同的天空。
扶住“博物馆”,更需要的是我们对老人的关爱和照顾。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无非是因老人病后一些事情难以自理,会带来麻烦。我们可以像淘沙一样把麻烦与情感分开,一方面,将麻烦视作考验,知道这非他们的本意;令一方面,即使时间带走了耐心,感情也会永久驻留。多想想小时父母照顾自己的辛劳,怀感恩之情,便能克服万难。何况我们的人生本为“一蓑烟雨”,与其低头奔向名利,不如欣赏沿途如山高,像海深,似酒醇的真情。至于一些人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病,一味埋怨父母不像过去一样慈祥可亲,疼爱自己,则是没有长大,不知现在是自己担责任的时候的稚子怨语了。
头顶流云奔逸,耳畔静鸟合鸣,鼻间细香缭绕,都不比用手扶住我们的“博物馆”,任心中亲情与孝义静流。“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古有仲由百里负米,今有亚春割肾救母,而现在,我们则需扶住“博物馆”!用了解,陪伴在他们的世界;用尊重,绚烂于他们的天空;用关爱,承担着他们的依赖。解开他们的“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让疾病反而引愁心去,衔好月来。试想,当博物馆本身也成了承载悠然时光与深深孝心的一种特殊“文物”,岂非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