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简介》 ► 查看1篇诗文

少年画像

少年是指十岁左右至十五六岁这一时期的孩子,相当于初中和高中教育阶段。教过这一时期学生的老师和有这样大孩子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一到了这个年龄阶段,突然变得陌生了,不再是老师、妈妈身边的“小毛头”,而是表现出自信的“大人”了。是的,这时青春正踏着欢快的脚步也有人认为古代30多岁也算少年。
误区:少女一词引入后,社会并没有出现对于同龄阶段男性的称呼,而少男一词并没有被人们广泛使用,因此人们为了辨认,现少年一词多用于同龄男性。

1详细解释

1. 不几年。
《后汉书·西南夷传·滇》:“初到郡,米斛万钱,渐以仁恩,少年间,米至数十云。” 李贤注:“少年,未多年也。”
2、古称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韩非子·内储说上》:“郑少年相率为盗,处於雚泽。”三国魏曹植《送应氏》诗之一:“不见旧耆老,但覩新少年。”西晋陈寿《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汉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将兵讨击之。儁表请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唐高适《邯郸少年行》:“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两人都是出羣才学,英锐少年。”
3、今称介于童年与青年之间的年纪以及这样年纪的人。
谢觉哉《观花小记》:“重庆市团委……赠送我们以少年工厂制的模型和青年作家的木刻等。”《<艾青诗选>自序二》:“从少年时代起,我从美术中寻求安慰。”
4、年轻,年轻时。
西汉刘向《列女传·陈寡孝妇》:“母曰:‘吾怜汝少年早寡也。’”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公(袁可立)乃少年盛气,以锄奸为己任。”《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五回:“(廉颇)复于马上舞长戟数回,乃跳下马,谓唐玖曰:‘某何如少年时?烦多多拜上赵王,尚欲以余年报郊!’”柳杞《好年胜景》:鼓书。”
【词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奉告那些懵懵未懂的青年一定要好好努力吧,将来的路还是很长的。
少年期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期。其主要特征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冲动性和自觉性等交错发展着,因而在生理和心理社会化方面都有巨大的变化。从少年期开始,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儿童“文明化,成为社会的个体”的时期。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教师、家长必须深入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地加强教育,促进他们的心理顺利发展

2心理特点

少年的心理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基本成熟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少年对人生、对自己逐渐形成一定型式的自我价值观和自我认识能力,不断探求人生道路和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人从出生到少年期,自我评价能力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的过程。少年总是在有意无意中思索着“我是什么”及“别人怎样看待我”这些问题,他开始从对照别人,对比别人以及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评价自己。从这时起,他要了解自己,开始“想到自己”,真正发现自己。
少年在评价自我的时候,往往出现两种心理状态。一方面,如果在评价自我的时候,他们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称赞,而从不被轻视或攻击,这时如果再没有成人的指点,他们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满足虚荣,经不起一点失败的状态。另一方面,如果在评价自我的时候,他们不断受到外界的冷遇,失败总缠绕着他们,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另一种倾向,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并不断寻找种种客观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失败,以弥补内心的不平衡。正确地评价自我,是需要他人助一臂之力的。以上两种心理请勿动手为大家哦状态,需要老师与家长给予注意和关心,并给他们创造一些适当的外部环境,使他们改变对自己的不正确评价。
二、产生“成人感”
少年身体的迅速发展,使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于是便出现心理发展第二时期的一些特点,具体表现为:企图要求摆脱父母和教师的管束,自行其事;不承认自己是小孩,要求老师家长平等对待,尤其要求老师父母理解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尊自信心,要求有一种“独立人格”。少年的成人感不是坏事,而是向成年人社会过渡的必要准备。
面对这样的少年,教师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不能再用对待小学生那样的监护、管束、惩罚等方式,那样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少年对于过去的“听话”的道德要求十分反感,他们要求独立和受到尊重。老师家长要充分利用少年“成人感”的心理特点,正确引导他们,促进他们发展自尊心和独立性,指导他们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承担部分力所能及的社会义务和家务劳动,以充分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人生与宇宙奥秘的求知欲。
三、思维能力明显发展
少年处在思维能力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能力向深化和扩展方向发展,思维敏捷,灵活活跃,接受新事物和操作能力很强,因而是学习知识技能,接受新事物,从事脑力活动的“黄金时期”。但是,少年缺乏鉴别事物的能力,学习从兴趣出发,难以恒定持久,经常转变学习目标和人生看法,思维尚未定型,不知珍惜自己的黄金年华。所以,老师和家长要时常告诫他们:“莫让青春付水流”。
四、情感丰富,强烈,易冲动,不稳定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是客观事物刺激的反映。少年随着脑神经兴奋和抑制的强化以及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的增多,脱离童年期幼稚型情感,逐渐从低级性的单纯天真的情感活动向高级社会性情感发展,表现为具有一定群体感,道德感,美感,社会责任感,向往美好理想的成熟型情感。这是青春期教育和道德理想教育的心理基础。
但少年情感常表现不稳定,欠成熟,容易波动失控。如果遇到不满和矛盾时,容易激动,暴怒,呈现激情状态。男生比女生明显,少数人可导致反社会言行,这是特别应该注意予以正确引导的。
五、闭锁性与渴求理解相矛盾
少年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忧无虑,坦率纯真。他们感到自己是成人了,要表现出一种自尊,对很多问题不再像儿童那样无所顾忌地刨根问底;他们有话不想对人说,把话埋在心底里,他们有了自己的秘密,开始锁上自己的抽屉,日记不再是练习写作,可以随便公之于众。一句话,他们希望有片属于自己的空间。少年心理的闭锁性特点,使他们不愿吐露真情,但不等于他们真正不愿别人了解自己。他们在封闭自己的同时,又如饥似渴地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特别是老师和父母这些生活中最接近的人的理解。针对少年的这一心理特点,老师和父母就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关心他们,在他们苦恼时,给予安慰,在他们矛盾时,给予指导,在他们困难时,给予帮助,使他们感到彼此心灵相通。这样,两代人之间也就不存在“代沟”了。
六、性意识开始萌芽
随着第二性征出现,少男少女开始产生怀春心理,注意和喜欢接近异性,有较强的性意识和性冲动。教育引导不当,可导致心理变态或性罪错行为。此期,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加强对少年的生理教育,更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让少男少女之间朦胧的爱意识来得太早。
总之,少年期变化之大,矛盾之多,是人的一生中其他时期不可比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需要研究和掌握少年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确引导和尊重少年,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顺利渡过这一时期。对我国5800万的青少年学生网民来说,互联网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应用程度排序为:娱乐工具>沟通工具>信息渠道>生活助手。他们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功能,信息渠道功能也在其之后。
这种现象反应出了广大青少年学生一方面需要通过应用网络提高信息素养,而另一方面在应用网络的方式和领域方面存在较大偏差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宣传教育和正确引导,使得青少年学生网民将互联网作为娱乐工具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和应用互联网的其他功能,尤其是学习的辅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