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惭桂苑一枝绿,鲙忆松江两箸红

出自唐代罗隐东归别常修

六载辛勤九陌中,却寻归路五湖东。
名惭桂苑一枝绿,鲙忆松江两箸红
浮世到头须适性,男儿何必尽成功。
唯惭鲍叔深知我,他日蒲帆百尺风。

全文赏析

首联作者用“九陌、五湖”进行对照,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在仕进与退隐之间的艰难抉择。
颔联诗人分析自己的困境,他惭愧科场落第,却转忆家乡鲈脍。唐人以折桂比喻登科,大家都准备衣锦还乡,而自己却是很特殊的“桂苑一枝绿”,只能为别人作陪衬。作者又化用晋人张翰的典故,思念故乡的莼羹、鲈鱼脍,委婉地表达自己准备隐居之意。
颈联颇显旷达不羁,其实正是在极端郁闷后的一种排解。诗人说,人生一世,如草木一秋,更如白萍柳絮那样沉浮飘荡,需要适应世事变幻,男子汉何必要追求成功!
诗人本想成为一头威武的猎豹,可是几年折腾下来,他觉得如今的自己,还不如一只纤弱的蜘蛛。蜘蛛还可自立更生,自己却只能靠别人救济。罗隐非常感慨,心中的悲苦却无人可诉!
诗人熟读诗书,熟悉经典,最后罗隐感谢朋友一直以来的关心的照顾,并将彼此的友情比作鲍叔牙与管仲,盛赞对方品质高洁,能够知人善任、古道热肠。
不过诗人似乎并未完全灰心,他坚信自己他日终将“蒲帆百尺风”,类似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七律,语言朴实,用典自然。开篇就叙述精彩,表达了进与退的焦灼心情;颔联更采用对照写法,抒写了郁闷的惆怅心情。颈联正话反说,诗人含蓄地排遣愁怨,并意志坚定地表达出归隐的决心。最后两句情感真挚,也对未来之路充满信心。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CD)
  A.前两句写一曲清歌在春风吹拂的暮霭中结束了,“清”字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B.“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描绘了飘忽迷离的梦境,营造出一种素淡朦胧的意境。
  C.上片前两句写眼前景色,以景传情;下片全写梦境,寄情于梦。全词抒情委婉,饶有韵致。
  D.“明月随人去”与苏轼的“千里共婵娟”都是写对月怀人,传达出一种广漠旷达的境界。
  E.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笔调,从闻歌入笔,转写梦境,把怀人念远的感情表现得深刻人微。
  结合下片内容,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
  ①由“碧水黄沙”到“寻梅处”,水中陆上到处寻觅,写寻找之苦;②看见“花无数”,燃起希望,心生喜悦;③“问花无语”,得不到回应,心生怅然;④“明月随人去”,梦醒后,对月怀人,心生悲凉。

译文/注释

1、常修:罗隐在长安结识的朋友,他也历经千辛万苦才考取进士。
2、九陌:京都长安的街道,此处借指长安。
3、五湖:太湖,春秋时期越国大臣范蠡曾归隐于此。

作者罗隐简介

罗隐画像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位道家学者,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罗隐的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