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

出自唐代杜甫暮春

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
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
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

全文赏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全诗描绘了巫峡暮春世界的景色,营设了一种空阔明丽的意境,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B.颔联写出了巫峡地界一年四季多风多雨的自然景况,真实表现了当地气候特征。
C.颈联用“新暗”“欲红”写出柳与莲色彩的变化,呼应题目“暮春”这一特定时节。
D.尾联写洲渚之上水鸟鸳鸯挟幼鸟自由翻飞又随意聚落在一处,暗示自身的处境。
【解析】“营设了一种空廓明丽的意境”错误。应为写景中寓含无限的愁闷。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①诗人与家人滞留巫峡的苦闷心情。
②前两联以峡中拥塞之景与气候之恶劣衬无限愁闷之情。首联以“拥塞”一词写出巫峡的逼仄,与想象中潇湘洞庭的宏阔构成对比。颔联写出巫峡的气候特点,表明不宜久居。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久居峡中的苦闷心情。
③后两联以乐景衬哀情。颈联写杨柳成荫,色已暗绿;莲花含苞,红色欲吐。日月如流,自己却久卧峡中,表现了诗人厌居异乡、急于离开的迫切心情。尾联以鸳鹭挟子翻飞反衬自己不能携家人南下洞庭的苦闷之情。

作者杜甫简介

杜甫画像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