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译文/注释

    译文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注释
    (1)耿耿: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
    (2)助凄凉:《红楼梦》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
    (3)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红楼梦》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
    (4)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
    (5)“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泪烛,融化的蜡脂如泪,故名。也是以物写人。“移”,《红楼梦》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
    (6)摇摇:指烛焰晃动。爇,点燃。檠,灯架,蜡烛台。
    (7)“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
    (8)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不奈:不耐,不能抵挡。
    (9)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
    (10)连宵:整夜。脉脉:通“霢霢”,细雨连绵。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
    (11)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
    (12)滴沥:水珠下滴。

    全文赏析

      这支小令,多半内容反映的是闺中少妇绝望的心情。开头两句“雪纷纷,掩重门”,点明季节,说年冬腊月,大雪纷飞。接着直抒胸臆:“不由人不断魂”。第四句“瘦损江梅韵”,以梅妃的故事作比,表明思妇由于怀念远方丈夫而变得削瘦,失去了往昔的风韵。第五句“清江江上村”,是化用辛弃疾词句的意境,进一步表现少妇的孤寂与悲痛之情。第六句“香闺里冷落谁瞅问”,是少妇发出无可奈何的慨叹。重点句则是最后的“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在大雪纷飞,家家紧闭重门这样严寒的日子里,冒雪凭栏遥望远方归人。在漫天风雪中,惟有她依栏远望、凝思,表达思念之情的深沉严冬都封杀不了。此句一扫上文所言绝望的情绪,显示出一个少妇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坚强的性格。

      此曲在结构上,采用的是前后矛盾对立的写法。前面几句极写少妇的绝望心情,经彩笔左涂右抹,色调越来越浓,似乎已经绝望到底,而最后一句,则急转直下,一反常态。这样,先抑后扬,更富有吸引人的艺术魅力。

    关汉卿画像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种,现存16种,另有五种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西方称之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