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终点不同的路
这是一篇高中高三800字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古贤者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独有偶,西方也有“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样的谚语。看来中外的哲人们,都已不约而同地看到了过程的重要性,确立了其在结果之上的地位。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过程一点一滴的累积导致结果的发生。就比如,精心的冲洗可以使相片具有不止相片的意义,而成为一件艺术品。与之相似的还有手艺人们、运动员们,数年如一日的“过程”使他们能做出华美器具,或是在赛场上展现驰骋的身姿,过程当然总是存在于结果发生之前。
结果,一旦发生,便成为一个客观的存在,是静止的一类事物;而过程不然,它代表的是事物的变化,也就更加地具有美感。不知各位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在读小说时,前进到一半,便沉醉于故事的发展,隐隐开始担心某人角色的命运;结尾的两三页处,剧情被推向高潮,那时更是提心吊胆,激动地把一行字来回读个几遍;而真正看到“大团圆”或是悲剧结局,却在神情荡漾一会儿后很快觉得索然无味。人们欣赏的恰是变化着的过程。试想,假若《哈姆雷特》只剩下第一章和最后一幕,想必读着会不明所以的吧?
结果的“客观”和“静止”使其死气沉沉,完全不能落入我们的控制;而过程不然——过程因为有“我们”,有“人”的参与而焕发生机。这里,不知有没有人想起苏联著名的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他以诗著称,当上了《新世界》杂志的主编。而鲜有人知,他如何殚精竭虑地与上级周旋,努力发表自由主义倾向的作品。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成功了几次,如发表了索尔仁尼琴的《一天》,爱伦堡的回忆录等,但《新世界》编辑部终于抵挡不住压力而遭解散,特氏本人也被迫辞职。他的理想可以说是失败了,但他呼唤自由,解放思想的奋斗过程却在历史上绽放光彩。
现在的人们,比以前要更重视些过程了,姑且可以这样说;但这种重视往往重于形式,曾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父亲的“高论”:“你没考好不要紧,问题是考得不好反映你的学习状态有问题。”这看似是重视过程,但如果孩子只是碰巧发挥失常呢?与之类似,在“阿波罗”号登月,世界为之呼唤时,又有几人赞扬的是宇航员、科学家们的坚韧意志呢?
人生多像是一列火车,沿途欣赏着美丽的风景,但落脚于代表着绝望的重点:死亡。请不要因为这样的必然而失落吧!我们的手中至少还有一把扳手,可以扳动纷繁交错的铁轨,驶向些许不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