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那抹柔软

这是一篇高中高三1200字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夜,降临了,晕黄的月色遍散天际,伴随着偶尔闪动的星光,天空像一块巨大无边,嵌满晶亮宝石的黑色丝绸,这是美丽而又陶醉的乡村夜晚。

村庄很小,一眼可以望见肥沃的绿油油的稻田,老人们坐在树底下,聊着这几天的开心事,知了在叽叽喳喳吵个不停,阳光透过树叶在老人们的身上留下斑驳。

成年人在稻田里顶着太阳劳作,不时停下来喝口水喘口气擦擦汗。这是我童年时家乡的记忆,是心中那抹柔软。

村里最热闹的是“做社”。和其他地区的年例有所不同,做社即是家家户户捐出些米和钱,中午后就会得到香喷喷的米饭和猪肉。“做社”这件事算是村子里的大事。做成的饭即是百家饭。现在才明白,这是沿袭了旧传统,让人联想起“人民公社”,所以叫做社。

那个年代,吃不饱穿不好,能吃上一顿饱饭只能寄托于这“做社”的日子。

爸爸说他小时候总在数日子,什么时候到“做社”呀,用眼神盯着日子越来越近,盯着盯着盯没了。村里做“做社”是有讲究的。和每天轮流的“拜公”一样,“员公”也是轮流的。“员公”叫做社头。村内分配土地,按户口分配的。村子有几列,然后一列一列轮流,当然生火需要的原料也是那列人家出的。

“做社”这天是按照旧历初一规定的,这样下来,一年也有十几次。每当“做社”这天,村里人都早早端着米出门,做社头的一些人已经在洗锅,量米,准备杀猪。到八九点就要拿箩筐去排队占位,当然去的早的放好位置拿回来的就早。早早的来去交钱也会登名字,去的早,拿猪肉的也快。然后接下来一切都明了了,洗米、煮饭、煮猪、切猪肉。一般一点左右就可以看见村民乐呵呵地提着箩筐回去。箩筐里装着香喷喷的圆饭团,那些圆饭团是拿两个碗装米饭合在一起形成的形状。做社地点人群还是很多,大都拿着碟子在等候猪肉。猪肉也和箩筐一样放在长桌上,煮肉的村民会拿切好的猪肉称一下重量,逐个清点,做到公平公正,每一团猪肉都差不多,整齐摆在圆桌上,散发诱人光泽。小时候,我喜欢吃锅剩下的焦糊米饭,也喜欢左手拿着小饭团,右手拿着一块猪肉和小伙伴们津津有味地品尝着,不时泡沫满天飞。

旧传统对农村影响根深蒂固。农村的一些建设比如分土地,都是看这家男丁有多少人才分多少块土地,多少亩田地。每逢诞下男丁,总会摆喜酒,在元宵节时点花灯,族谱上不会留下女丁的名字。在印象中,奶奶总是生病,总拿她的那一套说出来,什么穷人苦难多呀,城里人没病呀。当然村民都很团结勤劳。

文化影响生活习俗,成年小孩都很勤劳,丰收季节小孩都会收心耐心帮助家人干活。

文化底蕴让村民们日趋团结,我也很感动。奶奶孤身一人在家,左邻右舍时常会关怀,每当我们回来,她总拿一大堆零食给左邻右舍。

也许是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关系很融洽,村民之间公平公正。随着生活水平的发展,现在人们生活富足,不重要的“做社”一般不参加,造成食物浪费。最后还是村长出面协调此事。富贵不能忘本,

现在任然按旧习俗举办“做社”。它已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会继续延续。触碰心中的柔软,我深受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