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道德成为获利的途径

这是一篇高中高一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四川自贡沿滩新城龙湖远达社区,设立了社区“道德银行”。居民可以把在社区的优秀道德行为兑换成一定的积分,量化成“道德币”存入个人账户,而后凭账户内的道德资产,可以拿来争先评优、兑换奖品和换取服务。目前,这家“道德银行”已经有接近1000人开户,长期活跃储户达数百人。我认为,“道德银行”的存在是没有必要的

“做好事不留名”一直是志愿服务者们默认的传统方式,但在自贡沿滩新城龙湖远达社区,做了志愿服务的居民需要留名和签字认定的证明来证实自己的参与。随后,居民将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和服务对象的认定交给辅导员,统一进行认证、评定应该给予的"道德币"。到社区的道德银行由值班人员按照相关业务程序登记存入。这种行为太物质化了,此举确实不该支持。

有不少人认为“道德银行”,应该存在。他们说:“如果好人好事都不奖励,那么‘中国好人’评选活动、‘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情何以堪?”,我不仅想问,难道做好事一定都要让人知道的?践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只是为了去参加评选活动吗?我想我们应该做的是用自己的双手去帮助每一个选帮助的而不求回报;应该是为了让世界更加美好。

“道德银行”的成立虽然让更加多的人加入“多做好事”的行动队伍中,但却失了那一份单纯,一份不求回报的单纯。如果人人只想着“我今天做了多少好事,换取了多少积分,我可以用这积分换取多少好处”的话,那么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美德真的有传承下来吗?这世界真的有温暖存在的吗?“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 ‘ 不朽’,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做好事不留名是一种纯真、纯正、纯洁、纯粹而完成的一种作为社会人的责任和义务,毫无功利目的。

在没有“道德银行”的时代,从四十年前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到 2005年的感动中国河南青年以及许许多多做好事不留名的人。他们都是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践行者。如今呢?

陈光标,中国十大慈善家之一,他以捐资过亿的慈善之举,在众多民营企业家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业轨迹,并由此赢得了人们的尊重。2006年中国十大慈善家、2008·12汶川地震发生后,陈光标带领120名操作手和60台大型机械组成的救援队千里救灾,救回131个生命,其中他亲自抱、背、抬出200多人,救活14人,还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温家宝总理称赞他是“有良知、有灵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并向他表示致敬。2009年,陈光标又捐资1亿多元在南京建设成立了“黄埔防灾减灾培训中心”,免费向公众提供服务。

但谁又会想到他也如此“支持”“道德银行”呢?陈光标讲述,2014年六月5日陈光标现身纽约中央公园船屋(Boathouse)免费宴请美国流浪汉。该证书系在宴请现场,一位来自于中国全球合作基金会(China Foundation for Global Partnership)的主席唐纳修(Patrick Donohue)向其颁发。证书上用英文写着该机构名称,下边有一行小字“在联合国支持下(in support of + 联合国图标)”。证书用中英文写道:“联合国授予中国道德模范中国首善陈光标先生为世界和平形象大使及世界首善荣誉称号。”值得注意的是,该证书上无论是中英文,“联合国”字体均为最大,且居中。不过,一个小小的细节很快引发网友的强烈质疑——该证书所写联合国的英文为“United Nation”,而众所周知的联合国官方名称应为“United Nations”;他曾经有一张照片,其背景是给每个村民发了二百元钱,然后自己站在中间,特意让记者拍照。这样的慈善难道不让人觉得有些做作么。

因此,我认为“道德银行”成立德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