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鸿门宴》随笔

这是一篇读后感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篇一:《鸿门宴》后惜项羽】

学完《鸿门宴》,有的同学会感慨项羽的有勇无谋,张良、刘邦脱险计策的巧妙,又或者是樊哙的无所畏惧,豪气干云,但于我而言,更多是一种可惜。

这一场鸿门宴,是项羽“精心安排”用来除去他的“大患”刘邦的,宴前曾信誓旦旦地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到了最后竟然成了信口开河,成了一堆空话。这到底是因为项伯的三言两语使项羽信服了刘邦确无争霸之心,不足畏惧,还是樊哙的一句“此亡秦之续耳”使项羽深信这样做是重蹈他的世仇秦的覆辙,他也会因此成为一个残暴不仁,人人得而诛之的君王,抑或是他对刘邦还有一丝情谊?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可以知道的只是故事的结局正如范增所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英雄末路,西楚霸王项羽以剑自刎结束了他曾经辉煌的一生,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感叹、惋惜……

如果在鸿门宴上,项羽能放下他的自负,放下他的妇人之仁,放下他的诸多疑虑,听从亚父的建议,下定决心,杀死刘邦,历史又能否改变,项羽是否能完成霸业,一统天下呢?或许我们不能轻易地给这个猜测下一个结论,但历史是多种因素作用之下的结果,不是这么轻易就能改变的。项羽的性格,嫉贤妒能,心高气傲,目中无人,贪恋财物似乎早就注定了他的失败。在战场上,或许他是一个真正的霸主,无人能敌,但成为一国之君,不是光靠匹夫之勇就能治理好一个国家的,它更需要智谋,更需要一帮忠臣、能臣出谋献策,打点左右……因此,谁能说没有了刘邦,项羽就能成就大业,谁敢保证它不会很快地走上灭亡之路,如秦一般?

选择一死而不是过江东卷土重来,对项羽来说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它也让我们记住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就是项羽!

【篇二:鸿门宴后窥刘项】

总觉得是曹无伤的告密揭开了历史上精彩的一幕。伴随着项王的怒不可遏、范增的顺水推舟、项伯的愚蠢泄密及被反利用,鸿门大宴开场,而我躲在历史的一角窥视,也品得些许趣味。

先从沛公入关说起,如范增所说他“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但项羽只听人告密,未探虚实却已然大发雷霆,只因人一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可见其爱珍宝之心。这从宴后范增撞而破玉斗而项王却“置于坐上”亦可看出(说不定他喜欢收藏)。

面对范增的劝说,项羽决定击杀沛公之事本已确凿无疑,可历史总有着极大的幽默感,给心计单纯、一根筋的项王安排了一位喜感至极的泄密叔父。当刘邦张良抓住了叔父的心,项羽的杀人之心也开始动摇。最终还是他的优柔寡断和妇人之仁使得刘邦从他手中逃脱。

其实最无辜的是曹无伤,本想借告密飞黄腾达却站错队伍落得被诛杀的下场。这里可以看出项羽真的是有勇无谋,既没有政治手腕,也不会笼络人心,看看沛公,一得知项伯来找张良,就立刻仔细地询问,查户口似的生怕错过什么,对项伯也是“吾得兄视之”,礼遇之至,还“约为婚姻”,把人哄得服服帖帖的,更不会在项羽面前把项伯给捅出去。比之,项羽不及其万分之一。

人说项羽是英雄,刘邦是流氓,可流氓却偏偏打败英雄。论武功、家世、修养,刘邦无一能及项羽,但刘邦最大的本领就是笼络人心。他知道人需要的是什么,他知道要称王不仅是争土地更是争人心,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对此明白得很。而项羽不过是“力能扛鼎”,却想仅凭自己的身手和血统去打天下,丝毫不通人情世故,也许结局在早在开头便已定好了。记得易中天教授说项羽不过是个孩子气十足的行为艺术家,他并不想真正拥有这天下,只是想借此证明自己的能力。项羽可爱也可悲,我想他只是为了战斗而战斗吧。

鸿门一宴,窥得种种荒唐无语,窥得历史玩弄人于掌心,或许吾等也如刘项般只是历史掌股中一枚棋子而已。

【篇三:鸿门宴,英雄宴作文】

《鸿门宴》在司马迁的笔下流传至今,在后人眼中展现了一次情节跌宕起伏,杀机若隐若现,气氛张中有驰的宴会。

在我看来,鸿门宴不仅仅是一篇精彩绝伦的史记那么简单,在千年前的那一晚,闪烁繁星下的一顶小小营帐里,所上演的一幕在中国历史上还发挥着关键作用。

杀机弥漫于空气中,冻结在空气中的一分一秒足以改变历史的轨迹。西楚霸王项羽只要轻下命令便可结束刘邦的性命,也许他会在以后被迫用奸诈计谋逃命时无比后悔,因为当时就是他的最佳时机,原来这场帝王之争,在乎的从来就不是作战时的英勇善战,在乎的只是谁最先夺得天下!

上天对每个人是公平的,却总会对某些人格外仁慈,大方地把捉住命运咽喉的机会交到他手中,但这机会转瞬即逝,那些人也许会英勇地抓住这个机会,绽放光芒,闪烁于历史的长河中,但也许有人会踌躇那么几秒,机会容不得踌躇,终于,项羽选择了后者。

他手中的剑始终没有拔出,干涩的土地也始终没有机会吞噬艰难蔓延的鲜血,多日后,当项羽举起那把剑,无可奈何的对着自己,面对萧瑟的风,宁静的江,脸上滑过一滴泪,一滴恨自己甘于被命运捉弄的泪,然后决然一刎,冰凉之后,永远离别这片留下他无数执念与疯狂的江山,作为败者,留下千古帝业给自己的对手——刘邦。

鸿门宴,一场英雄之间的交锋。胜利属于谁?是霸气外露却心存善念的项羽?还是忍辱负重却终逃一劫的刘邦?结尾处,范曾一言成真,帝业这“多情美人”只会钟情于善用人才,把握机会的英雄。

若欲称王者,机不可失,一步错,步步错!

【篇四:失败也能称英雄】

楚汉争霸,四度春秋。最终,以项羽四面楚歌,自刎乌江为结局。他,至死都认为是天要他亡,不承认自己的失败。但这些,都不妨碍后人视之为英雄。

读过鸿门宴的人,大多都嘲笑项羽在政治斗争中的低智商。我不否认,这的确是他的一大弱点,但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力能扛鼎的他,无疑是一名武将。武将么,往往是有勇无谋的。但若是将此定义为愚蠢,就太冤枉了。只能说,项羽不太顾虑后果,他也不懂刘邦内心的意图。于是,一切的决定在别人看来都是冲动的产物。

我想,项羽这样的人,若是生在和平年代,必是一个活得坦然自在的人。他不会深究别人话中的深刻含义,他也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也许他能够成为一个好丈夫,与虞姬白头偕老……

但是,他偏又是怀着家仇国恨的霸王,注定以悲剧告终。不管是性格造就的悲剧,抑或是别的原因,他的死亡誓要惊天地,泣鬼神。如果当初,他选择了“留得青山在”的那条路,反而让他的英雄气概短了三分。

所以,失江山也好,刎乌江也罢,项羽的英雄色彩,都不曾褪去。

【篇五:乱世英雄一曲悲歌】

凄风萧瑟,一江恨水向东流;世事无情,万家霸业已成空。

本是乱世英雄,如今却已化为一曲悲歌。

曾记否?千军万马中独见你的雄发英姿,狂风拍打着你飘扬的衣襟,战马嘶啸长空,暴风雨前的宁静化作你心中的悸动——战鼓已经作响,那声音在广阔的战场上显得如此嘹亮而又缥缈,仿佛穿越了崇山峻岭、飞过了大江大浪,从遥远的天边直传到了心间;猛地一下心弦被热血拨动,生死的激烈搏斗,就此开始……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你是西楚霸王项羽,你是一代人杰、一代天骄!秦一扫六国而称霸,你带领楚军破营杀敌,秦朝暴政终被推翻,巨鹿沦陷,阿房熊熊烈火三月不熄……

秋风瑟瑟,“斜阳映孤旅,马跃啸西风”。乌江水旁,是谁孤寂的身影在独自叹息?

可怜西楚霸王无奈乌江自刎,汉高祖刘邦却终一统天下成就霸业。项羽纵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巨鹿之战一战成名天下,却傲慢自大、武断鲁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仍愤曰“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而刘邦却能重用贤才,张良、萧何、韩信——“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镇国家;抚百姓”;“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连刘邦自己也感慨:“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细读项羽,满腔热血、豪情壮志,到头来只似过眼云烟一场空——他的身上带着一种淡淡的悲剧美。

看到项羽,不禁令人想起莎翁笔下的另一位悲剧人物——哈姆雷特。处在人生花样年华的哈姆雷特,美好的青春本是上天赐予他最宝贵的财富,可他却已经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个悲剧当中,为父报仇成了他一生不可推卸的使命。现实用最残酷的手段逼迫他抛弃纯真美好,迫使他面对这一切的丑恶。

两位不同的伟大人物,身上闪着同样的悲剧美的色彩。

项羽去得可惜,可他的失败又似乎是必然的——一个人光鲜外表下隐藏的致命性格缺陷,最终会无情地把他推向毁灭的深渊。

【篇六:鸿门案】

两千两百年前,楚汉骄雄,莫不想攻入咸阳,成立帝王霸业。由于曹无伤的告密,使得项羽大怒,项营中的项伯让刘邦提请鸿门“衙门”审理。

原告人,项羽,控诉刘邦窃取起义的胜利果实。后来,被告人中途离场,案件最后升级为暴力事件。现在,我们就来案件重演,看看当年孰赢孰败。

这一边厢,项营中,白发苍苍的亚父说道:“羽儿,急击勿失!急击勿失!”

另一边厢,刘军里,深谋远虑的张良说道:“主公,一切按照我们之前讲好的做!”

衙门大老爷——苍天,案件记录者——司马迁。鸿门案,正式开审!威—武—!

项羽坐在主位上,待刘邦一进来,便斥道:“为何叛我?”刘邦只得低眉顺眼地说:“都是误会,都是误会。”

话说在宴中,发生了一起谋杀事件,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幸得项伯相助,沛公得以安全。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想必是项羽默许的。这样看来,使用阴谋,是不义。刘邦胜一成。

言归正传,证人不请自来。英勇的樊哙闯进帐来,欲与主公同命,于是对项王讲道:“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项王顿时气消了大半。这一计,是刘方早已设好的。刘邦又胜一成。

识时务者为俊杰。刘方早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于是借如厕之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气得项羽范增大骂“竖子”。刘邦就像一艘大船的船长,面对激流险滩,敢不敢冲上去,这需要船长的勇气和魄力,但明知是礁石,却仍然往上冲,这却是愚人之举。刘邦及时退出,实为妙计。刘邦再胜一成!

虽然鸿门案最后不了了之,但老天爷在往后宣布了结果,胜者为王,于是有了刘高祖;而项羽,并不为寇,最终还被颁发了“失败英雄”安慰奖,千百年来,被人们称赞,失败也光荣。

【篇七:鸿门宴,宴江山】

这场宴会,摆出来的是饭,实际上是江山。

宴会开场讲座位,项王是东向坐,东向坐一向是在场最尊贵的人,而项羽坐在了这个位置,恐怕是认定大半个江山已是自己的了。范增南向坐,刘邦却只得北向坐,北向次于南向,想必在项羽眼中也不把沛公当回事儿。

开始上菜了,各个人都无心品尝这佳肴。范增十分气愤为何项羽到关键时刻还犹豫不决;项羽苦闷到底应不应该下手,他还是比较希望通过打仗来战胜刘邦;刘邦恐慌且迷惑,不知项羽会何时下手;张良紧张害怕自己不能保护沛公。

这时,项庄来了。范增松了口气,项羽干脆不管,刘邦绷紧神经,张良挺直腰板。项庄为各位敬酒祝寿,他那酒不仅一滴一滴地落在酒杯中,还一滴一滴地浇在刘邦和张良的心中,像火烧般难受。听着项庄的祝寿,刘邦更有一种不祥之感——这会儿祝寿,下会儿可能要送我花圈了。最终,剑还是舞了起来,刺向了刘邦,更刺向他背后的江山,即使有项伯护着还是危急万分。

砰!樊哙进来了,吃生肉,喝烈酒,范增的心像他那块玉玦掉到地上一样咯噔一下碎了。果然,沛公一个如厕便如回了他的江山去了,只剩下范增在那咬牙切齿和项羽在神游。

一个鸿门宴,宴出了江山,于是刘邦就把它吃了。

【篇八: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现在一说到鸿门宴,项羽刘邦的形象便很自然的浮现在大家的脑海中,可见这一典故深入人心。而对于项羽来说,鸿门宴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鸿门宴前,项羽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鸿门宴后,项羽却表现得不尽人意,四年之后终于乌江自刎。

要说鸿门宴,必须从项羽入关开始提起。

刘邦项羽之间有个“怀王之约”。即谁先进入函谷关谁即为王。项羽于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满怀热血豪气干云地向函谷关进军,本以为可做关中王,谁知关前却受到刘邦军队的阻拦。原来,刘邦早已在两个月前先他入关。于此,项羽大怒,心想:凭他小小沛县刘邦竟也敢与我相争!欲携四十万兵将攻打函谷关。当此之时,刘邦仅有十万兵力。

我觉得刘邦挺勇敢的。他兵力不见得比项羽强盛,气焰不见得比项羽高涨,行兵打仗不见得比项羽出色,就连左右手曹无伤也是项羽那头的(当然,他不知道),却不知哪来的大无畏精神要与项羽站在这样一个对立局面上。

四十万人对十万人,别说行兵布阵了,踩过去也是可能的。刘邦听了某人的建议,关中称王,过早的暴露了其志在天下,这本身就说明了刘、项合作关系的破裂必定造成今后两虎相争的局面。然项羽却在下决定“击破沛公军”的第二天就反悔了,来去比女人还要善变。

而项羽一代英雄,自不可作女人而论,使得项羽悔棋的主要是一个人——项伯。

项伯是项羽的堂叔,又是项羽的左尹,项羽的决定自然不会瞒他。据说想,项伯是个很讲义气的人,刘邦的谋士张良曾经在秦朝时救过他一命,于是项伯连夜赶到刘邦军营,将计划告诉了张良,以此报答张良的恩情。恰巧,张良也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那什么,我答应了别人要好好辅佐主公,不告诉他这件事情,就是不讲义气啊!于是,张良一转身将计划告诉了刘邦。尔后项伯还与刘邦订了儿女婚事。

人才啊!

话说报恩有很多方式也有很多机会,早也不见他报,偏选在这个关键时刻泄密,可见他政治觉悟不高。至于他与刘邦结了儿女亲家就更匪夷所思了,他好歹是项羽阵营的,与刘结亲有何好处?莫非他认定刘邦将会称霸天下?这是项羽堂叔么。不过,正因这桩婚事,项伯在鸿门宴上以及此后的战斗上百般维护刘邦,唯恐亲家死掉,尽管最后刘邦的儿子女儿一个也没与他搭上关系。

项伯的劝说成功了,项羽不仅放弃攻关,连鸿门宴上范增屡次示意他杀刘也统统无视,最后让刘邦逃脱了。从此之后,项羽再无机会抓住刘邦了。错围田荣,错杀义帝,终于败退。

项羽固然政治幼稚,丧失了警觉性,但有范增这个明眼人扶持,坚定要杀刘。谁料,项伯才是真正的政治低龄儿童。

一子错,满盘皆落索——说的就是此时的项羽。

反观刘邦,本身并没有什么很大的能力,行军打仗暂且不提,谋略上似乎也有些欠缺。《鸿》中,他总共说了三次“为之奈何”,一是得知项羽临关有杀他之意,二是张良问他军力相较项羽何如,三是鸿门宴脱身后意欲告辞。在我看来,与其说他是善于“纳谏”,倒不如说是缺乏主见。一军之帅,终当像项羽那样有些气魄,能够威慑四方。所幸的是他能够聚集贤士,化他力为己用,最后夺得天下。而项羽,则实在可惜。

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刘邦充分验证。

【篇九:卑微者的胜利】

现代人很多都被“霸王别姬”这个凄美爱情故事所迷惑,认为项羽是个悲情的男主人公,感叹他身为将门虎子却比不过刘备这个市井流氓,认为这只不过是只是历史所开的玩笑。可在我的眼里,王者这个美誉,沛公当之无愧。

这也许正是各位矮穷挫奋斗的模板。一名从市集中打滚出来的痞子,竟不知凭着什么能力,使之无颜对江东父老。

我认为他靠着的是一个字,“卑”!他足够卑微,能与下属阶级打成一片,了解其真性情,挖掘他们,能为自己所用,万死不辞;他足够卑躬屈膝,对着敌人的至亲(项伯),为了大局着想,能够谄媚奉承,将自己的女儿当作交易品,讨得别人欢心,项伯何许人也,项伯的首席顾问,连他都倒戈相助了,凭项羽,能成吗?他足够卑鄙无情,《项羽本纪》中提到“汉王急,推坠孝惠、鲁元。”一个为了成就霸业的人,连亲情都置之不理,这样毫无底线的人,又怎能被击倒呢?

反观之,项羽这个从小就被宠坏的高富帅,只凭意气行事。心慈手软倒罢了,他还有亚父相助,助他一二,但他连亚父的话都不听,连个傀儡都做不好,一心只想证明自己,纵有美人在旁,四十万雄军相助,也抵不过刘邦啊!

项羽所生长的环境,其实也注定了他的命运,天赋异禀导致自视过高,将门之后,注定做事要光明正大,他只能做一个被仰望的英雄,却做不了获尽人心的一代君王!

【篇十:不完美的历史人物】

暂且抛开电影《鸿门宴》与史记的种种出入,我从电影中看到更能多的是美化历史人物的痕迹。也许这正说明,并没有完美的历史人物。

不完美的项羽,有人说他有勇无谋,有人说他妒忌贤才,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掩盖他在军中仁爱的口碑。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不曾掩饰他的惋惜,或许看重的就是这一点吧。只是命运愚人,原本唾手可得的胜利竟然被奇怪的大风刮走,莫非应了范增的“气说”?

曾经有人说过,项羽败在了太过自信。一开始我并没有马上赞成,但事后想想似乎真是如此。只需要稍微细致的斟酌就会发现,如果不自信,为什么刘邦一“示弱”就拨开想要灭口的心?他,将门之后,多么威风的背景!四十万大军,多么雄厚的实力!刘邦你又怎么赶得上呢?人生总是充斥着意外,更有心计的刘邦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会倾情上演了四面楚歌的一幕。

一直以来我都自嘲“没有文化”——对历史背景的不明了,电影《鸿门宴》中的刘邦光辉形象似乎真能扰乱我:到底刘邦是不是真的和虞姬有一段情,还是这是为了表明刘邦也有柔情的一面?看他与将士相处的一幕幕——时间顺序混乱的“张良献计试探”、“韩信告密”,更加让“没有文化”的我踌躇,做事不决的不是项羽吗?处处流露仁慈的到底是刘邦还是刘备?司马迁老人家偏爱项羽,但是本纪中还是如实描述了他“烹说者”的场景,电影的美化是不是又有点过了呢?

没有看完整部电影,但是《高祖本纪》告诉我,那个将父亲置之不理、狠心踢儿女下车的男子不可能在平时表现的如此密不透风,将他的本心在关键时候才爆发一下,上演一个一鸣惊人的戏码吧。刘邦,使得西楚霸王自刎于乌江,完成了统一。单凭这个熠熠生辉的功绩就可以垂名史册,不需要后人过分的润色,就已经高大,没有人会强求一个古人要如何如何的完美。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懂得这个道理,以上只不过是浅浅的个人看法罢了。

或许是太史令的偏心感染了我,我也偏爱项羽,特别是读到他要求与刘邦单独决斗时,呈现于我的是单纯的善良。这是女性读者的通病吗?如若加上“貌比潘安”,那么我的惋惜也许就会以次方流露出来了。

不得不轻笑一声自己的肤浅,只是我也从来没奢望过。因为他本是不完美的,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