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悲悯

这是一篇初中初二1000字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问题这样提问:当你面前有二艘分别载着两百人和五十人的即将沉没的船,而你只能拯救一艘船上的人,你会如何选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而我想共通之处在于,绝大多数的回答者都极难在第一时间给出答案,而是要经历长时间的内心斗争。这即是人类心中对于生命最发自本能的敬畏,也就是人本精神。

法律无疑是每个人心中的行为底线,法治被认为是和谐社会的基石而大力宣扬。而法律的由来是什么?从公元前的《汉穆拉地法典》到如今的各大法系,它们无一例外,是人们心中道德底线的浓缩,而最初的道德观念,则是为了保护每个个体不受伤害,从而维持族群。所以,人本精神写在每一个人类的基因里,是人类社会的基石。

即便是科技飞速发展的现在,人工智能超越人类也仍旧还属于未来的命题,而人类受人工智能影响却是我们正在面对的问题。那么,在如此巨大的变革下,我们究竟能否保持住自己的、人类独有的价值观和同情心呢?

这个问题不禁让人联想至每当他国有地质灾害或其他灾难发生时,网络上或是身边常出现的论调:几十人或几百人的伤亡,只是汶川地震的一个零头,算不得什么灾难。毫无疑问,事故必然有伤亡数字、生还的概率,然而这只是对于严重程度的评估,对于个体而言,只有零与百分之一百的区别。我们真的尊重个体的生命权了吗?

日本作家田中芳树曾在作品中写过这样的台词:和个体的生命与自由相比,国家的荣耀和存续,实在算不得什么。这句话受其作品和写作背景的影响,并不能说是正确的。然而也提醒了人们:我们真的尊重并敬畏生命的价值了吗?在智能时代,人类将一切交由计算机掌握,但不能交出的,是人类的价值和同情心。

生死对于普通人来说过于宏大,大多数人面对的是琐碎的日常。就以争议极大的“扶不扶老人”来说,我们赞扬那些救助者,因为他们弘扬了人本精神。对于袖手旁观者的批判也从未停止。可他们真就罪不可赦了吗?我并不认同,普通的工薪阶层如何能承担高额的赔偿和赡养义务?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的权利,所谓人本,并不只局限与生死,也包括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立人格。这让人想起杨绛在《老王》中的思考,她眼中的老王不是一个低贱的或穷苦的可怜人,她尊重老王的人格,所以才有愧怍之感。

保持思考,保持人性,人类与计算机的不同之处,便是一颗悲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