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省造句

【中书省解释】:官署名。始设于魏晋,是奉皇帝意旨掌机要、发政令的中央机构。隋代改为内史省、内书省。至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制定,经门下省审复,交尚书省执行。元代废门下、尚书两省,由中书省总领百官,成为国家政务中枢。明初袭元制,1380年中书省被革去。
相似词:秘书省 尚书省 省委书记 省中 中省 书中 中书 中文书 

1. 第八十三回“说中书省差到二员厢官”,克减酒肉。

2. 元代,清池县属中书省河间路沧州景城郡.

3. 明,沧州属北平行中书省,后改为北平布政司.

4. 纵使断案是以圣人敕令和中书省判例为准,但我相信,中书省判例中绝不会允许公主私下里随意将人刑死,阁下不要虚张声势大而化之。

5. 脱脱遂将中书省内属员,一一稽考,查得参政孔思立等,俱由太平荐拔,竟不问贤否,坐罪黜退,改用乌古孙良桢、龚伯遂、汝中柏等为僚属。

6. 当由中书省循例请赈,即奉旨照准,帝泽虽是如春,百姓终难全活。

7. (六)参议中书省事,秩正四品,典左右司文牍,为六曹之管辖,军国重事咸预决焉。

8. 自冏等起兵,百官将士皆欲诛伦、秀,秀惧,不敢出中书省;及闻河北军败,忧懑不知所为。

9. 洪武二年四月,置山西等处行中书省,治太原路。

10. 中书省已定了程限,发十道公文,要这十路军马如期都到郓城。

11. 史料记载,忽必烈为了严肃法纪,加强吏治,在中书省门前建了个“登闻鼓”,凡是大冤无处申诉的,可随时前来击鼓鸣冤。

12. 除服后,这次携儿子安石前赴京师,一是向中书省销假报到,并陈请别做差遣,二来欲便两子在读书之余,于世情多所历练。

13. 唐代初年,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门下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共议国政,都是宰相。

14. 著作郎三国魏明帝太和中始置,掌编撰国史,属中书省

15. 师道便请徽宗着中书省定了程限,发十道公文,要这十路军马如期会集汴京。

16. 这样,原属元中书省的彰德路、卫辉路和怀庆路先后在洪武元年闰七月、八月、十月改为彰德府、卫辉府和怀庆府,并划归河南分省。

17. 彼此权力分限也并不清楚,有时两处政令不一,既让中书省的郎官们处事尴尬,也让下面具体执行的六部五寺莫知所从,只好根据接到政令的时间先后来办事。

18.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19. 而当朝刑判则必须在满朝文武一无异议地赞同下,三司当朝进行议处,在刑部和中书省附议之后,交由皇上定案宣判。

20. 许师可,字可臣,号可斋,元朝资善大夫、京兆提学、太子太保、国子祭酒、议事中书省、集贤大学士、教领太史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