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浙江问舟中人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译文/注释
译文
潮落后江面平静还没有起风,乘一只小船渡江与您相从。
不时探头向天边眺望,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注释
浙江:即钱塘江。《庄子》作制河,《山海经》、《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作浙江,《汉书·地理志》、《水经》作渐江水。古人所谓浙渐,实指一水。
江:指钱塘江。未有:没有。
扁舟:小船。《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舟:一作“舠(dāo)”。济:渡。
引领:伸长脖子远望。多以形容期望殷切。《左传·成公十三年》:“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天末:天的尽头。指极远的地方。汉张衡《东京赋》:“眇天末以远期,规万世而大摹。”
越中:即今浙江绍兴。
全文赏析
这首诗主要通过对舟中人的探问,表现了孟浩然对越地山川秀美的向往之情。全诗笔调朴素,初读只觉平平淡淡,但细细品读,其中深味却令人惊艳。
“浙江”,即钱塘江。因此这首诗的首句“潮落江平未有风”,便是对钱塘江江潮的描写。“潮落”、“江平”、“未有风”三个片语,看起来平平淡淡,实际上读起来已经有了一种短促的节奏感。而这种节奏感正好对应了孟浩然在观察到潮落后,迫不及待要登船前往越地的喜悦之情。
次句“扁舟共济与君同”,则描写了孟浩然所登渡船的情况。“扁舟”,即小船的意思。说明孟浩然这里所乘坐的渡船不大,坐不了很多人。而从“共济”二字,我们可以看出孟浩然虽然与他们素未谋面,但一种亲睦之感却油然而生。这或许就是佛家所谓的“同船过渡是缘”。因此这句诗看起来平淡,却淡得有味,是那种浑厚的人情味。
最后两句“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则是孟浩然于船中远眺之景的描写。只见他不时的探头向天边眺望,还顺便问了下船中人,您可知道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这两句诗其实如果有过坐船从山间水路旅游经历的话,就会明白这是怎样的一种期待之情。所以孟浩然信手拈来的诗句,最能体现出其中韵味。
“越中”,自古以来山川多名胜,诗人谢灵运便在此处遨游歌咏过。孟浩然不知具体在何处,但他对越中山水之美的神往之情,已经溢于言表了。另外,“何处青山是越中?”是这首诗的结句。而孟浩然以问句结句,并且问的是船中人,这样表达起来,亲切感便倍增起来。读起来令人心荡神驰,意境也顿形高远。
综观孟浩然的这首诗,全诗运用口语化的表达,无论叙事、写景,还是抒情都是运用的极为平淡的笔调,但细读起来,这首诗的意境却极为浑融、高远。即苏轼所说的“寄至味于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