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唐代>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

渡浙江问舟中人

朝代:唐代|作者: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译文/注释

    译文
    潮落后江面平静还没有起风,乘一只小船渡江与您相从。
    不时探头向天边眺望,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注释
    浙江:即钱塘江。《庄子》作制河,《山海经》、《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作浙江,《汉书·地理志》、《水经》作渐江水。古人所谓浙渐,实指一水。
    江:指钱塘江。未有:没有。
    扁舟:小船。《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舟:一作“舠(dāo)”。济:渡。
    引领:伸长脖子远望。多以形容期望殷切。《左传·成公十三年》:“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天末:天的尽头。指极远的地方。汉张衡《东京赋》:“眇天末以远期,规万世而大摹。”
    越中:即今浙江绍兴。

    全文赏析

    这首诗主要通过对舟中人的探问,表现了孟浩然对越地山川秀美的向往之情。全诗笔调朴素,初读只觉平平淡淡,但细细品读,其中深味却令人惊艳。

    “浙江”,即钱塘江。因此这首诗的首句“潮落江平未有风”,便是对钱塘江江潮的描写。“潮落”、“江平”、“未有风”三个片语,看起来平平淡淡,实际上读起来已经有了一种短促的节奏感。而这种节奏感正好对应了孟浩然在观察到潮落后,迫不及待要登船前往越地的喜悦之情。

    次句“扁舟共济与君同”,则描写了孟浩然所登渡船的情况。“扁舟”,即小船的意思。说明孟浩然这里所乘坐的渡船不大,坐不了很多人。而从“共济”二字,我们可以看出孟浩然虽然与他们素未谋面,但一种亲睦之感却油然而生。这或许就是佛家所谓的“同船过渡是缘”。因此这句诗看起来平淡,却淡得有味,是那种浑厚的人情味。

    最后两句“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则是孟浩然于船中远眺之景的描写。只见他不时的探头向天边眺望,还顺便问了下船中人,您可知道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这两句诗其实如果有过坐船从山间水路旅游经历的话,就会明白这是怎样的一种期待之情。所以孟浩然信手拈来的诗句,最能体现出其中韵味。

    “越中”,自古以来山川多名胜,诗人谢灵运便在此处遨游歌咏过。孟浩然不知具体在何处,但他对越中山水之美的神往之情,已经溢于言表了。另外,“何处青山是越中?”是这首诗的结句。而孟浩然以问句结句,并且问的是船中人,这样表达起来,亲切感便倍增起来。读起来令人心荡神驰,意境也顿形高远。

    综观孟浩然的这首诗,全诗运用口语化的表达,无论叙事、写景,还是抒情都是运用的极为平淡的笔调,但细读起来,这首诗的意境却极为浑融、高远。即苏轼所说的“寄至味于淡泊”。

    写作背景

    一题作《济江问同舟人·崔国辅》诗。孟浩然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初年进入张说幕府,一直到开元十三年(725年),其间几度出入,但并不得意,于是漫游吴越一带。开元十三年秋自洛阳出发,沿汴河南下,经广陵渡江至杭州,然后过浙江越州(今绍兴)。此诗即作于此时。

    作者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画像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