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近现代>毛泽东>七绝·赠刘翰林联句

七绝·赠刘翰林联句

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
翻山渡水之名郡,(毛泽东)
竹杖草履谒学尊。
途见白云如晶海,(以上萧瑜)
沾衣晨露浸饿身。毛泽东)

    译文/注释

    【译文】
    我们翻山渡水来到这个有名的县城(毛),
    我们手持竹杖穿着草鞋去拜见老先生(萧)。
    途中所见那团团的白云如水晶般的大海(萧)

    全文赏析

      这首《七绝》仍然是毛泽东与萧瑜联句而成的。此诗生动地记述了他俩年轻时众多“游学”故事中的一个故事。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萧瑜在《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一书中对这首诗的叙述吧。

      1917年署假,毛泽东和萧瑜从长沙出发,徒步游历了湖南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地。他们扮着乞丐,分文不带,采用旧时读 书人“游学”的方法,解决旅途中的食、宿等问题。在赴宁乡的路上,他们饥肠辘辘,得知附近住着一位姓刘的老乡绅,原是前清的 一位翰林,便决定去拜见他。萧瑜说:“润之,刘先生今天就是我们的主人了!……我想最好的办法是写首诗给他,用象征的语言表 示我们拜访他的目的。”毛泽东非常赞同。于是,二人便作了这首联句诗,前去拜访刘老先生。七十多岁的刘翰林款待了他们,称赞他 们的诗写得好,书法也不错,并送给他们一个红包,里面包着四十枚铜元。二人道谢后即行告辞,以最快的速度来到一个小饭馆,饱 餐一顿,花去八个铜元。

      此诗正如萧瑜所说是一首“化缘”的诗。由于二人一介英俊书生,加上诗写得好,“化缘”成功自不在话下。但诗人也正是通过 这一系列“游学”对人间的疾苦及老百姓的心声,作了准确的调查研究,为今后安邦治国打下了最早的基础。

      此诗紧系主题,起始一句,诗人就点明他们已来到一个有名的县城,经过了翻山越岭,疲倦与饥饿当然都袭了上来。萧瑜也递进一 句,那意思是既然是名县,我们应拄着竹杖,穿起草鞋去拜见当地有名望的尊长,即刘翰林。接着萧瑜又化用古典来美誉刘老先生,通过去见刘先生途中所望见的白云如晶亮的大海来代指刘先生这样的大隐士以纯洁的白云为伴,过着高洁的幽居生活,令人仰慕不已。

      最后一句,毛泽东直奔“化缘”的题目,说他们二人披星戴月,四方游学,连衣衫现在都还沾着清晨的露珠,而露珠似乎也渐渐浸入了 饥饿的身躯。那意思是告诉刘老先生,我们又疲累又感到饿了,但“游学”及遍访名士的道路还很长,我们还要日夜兼程去一一拜访 ,以增强见识与学业。这首诗虽是联句诗,但写来宛若出自一人手笔,的确是珠联璧合,自然天成。而且此诗的主题也十分有趣,读 来犹如亲见毛泽东青年时代潇洒倜傥的风采。

    作者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画像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