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宋代>陆游>朝饥示子聿

朝饥示子聿

朝代:宋代|作者:陆游|
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
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
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

    译文/注释

    注释
    1.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2.茅茨(cí):茅屋。茨,用茅草、芦苇盖的屋顶。
    3.雷动空肠:腹中饥饿,空肠响动,像打雷一样。
    4.外物不移:不为外界的事物动摇。
    5.未为诗:不是诗,这里是说不是好诗。
    6.昭代:政治清明的时代。旧时的文人常用来称颂本朝。
    7.强项:刚强,不肯低头。比喻刚直不屈。
    8.衣钵(bō):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弟子的袈裟(衣)和食器(钵),后来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

    译文
    住在依山伴水偏僻的山村茅屋中,早晨起来饥肠辘辘。
    学习要有定力,不受外事外物干扰。如果志趣不高的人所喜爱的诗就不能称为好诗。
    生活自己在清明的时代,尽管虚度了年华,但要是哪天死去见到自己的先祖,还是有些话可说。
    自己已经活到八十岁了,还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从未屈服低头。如今,他希望儿子也继承他的思想和精神。

    全文赏析

    陆游晚年在山村隐居的生活,基本上恬淡闲适。但也有一些写到生活有时困苦,甚至吃不饱饭,比如这首《朝饥示子聿》。陆游有六个儿子,基本都在外地做一些小官。这个子聿应该是他最小也是最疼爱的儿子。山村生活,子聿陪伴他的时间也最长。他们养鸡养猪,种蔬菜,甚至下地耕作。晚上一起看书学习。

    首联描写自己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窘迫的情况。深山中,云雾笼罩着一处低矮的茅屋,一弯溪水从茅屋旁流过。清晨,诗人早早地起来,饥肠辘辘,饿着肚子读书。因为时常忍饥挨饿,已经成了习惯也没什么。读着读着,想到自己努力奋斗的一生,觉得有许多话要对儿子说。

    颔联和颈联就是告诫儿子的话:只有专心致志地读书,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才是真正的求学。那些志趣不高的庸俗者所喜爱的诗,算不上真正的好诗。只要认真攻读,书读多了,自然能辨出好坏来。“我”虽然生在政治清明的时代,虚度了几十年,但死后见到先人还是有话可说的,“我”对得起他们。实际上就是诗人教育儿子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尾联是说,作者已经活到了八十多岁,还性格刚直,不屈从于他人,不改变自己的意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但是,“我”老了,不能再报效祖国了。“我”是想把“我”的思想,“我”的学问传授给你啊!



    作者陆游简介

    陆游画像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更多介绍>